202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企業要堅持誠信守法經營,健全風險防范機制,以實際行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守法合規經營”已然成為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顯示,調研企業中逾83%的民營企業已建立合規管理體系。近日,記者走訪廣東、寧夏、浙江、安徽多地民營企業,對話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探尋合規經營如何成為民營企業行穩致遠的共同選擇。
“合規基因”融入企業發展全程
2024年12月21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該法將填補我國民營經濟領域專門立法的空白,既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又注重加強規范引導,力促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合規,越來越成為民營企業的“必答題”。對于扎根廣東省縣域的中小企業而言,合規經營往往意味著“規范發展”的質變,全國人大代表、陽春市中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謝汝朋對此感觸頗深,“合規經營既是要求,也是生產力”。
如今,中雁生態也實現了從小規模納稅人到一般納稅人的“身份”轉變,建立起了購銷合同審查、發票臺賬追蹤、稅務風險自查等內控機制,將風險防控前置到業務源頭。“稅務干部帶著《涉農企業合規指南》上門,幫助我們提升涉稅合規管理水平,輔導企業依法依規適用稅費政策,40多萬元稅收優惠直接投入生產建設和設備更新。”謝汝朋指著銷售數據說,公司年產值從90萬元躍升至2000多萬元,產品覆蓋粵港澳大灣區600多家商超和生鮮門店。包括稅費優惠在內的多方面政策有效激發了民營經營主體活力,稅收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增速比全國企業平均水平高0.5個百分點。
這樣的蛻變正在更多中小微企業中上演。稅務部門依托稅收大數據,建立“及時提醒—達標輔導—內控貫通”管理鏈條。
走進位于粵北的南雄市農家妹種養家庭農場有限公司,全國人大代表劉炳正通過國家稅務總局微信公眾號的“合規納稅小課堂”學習稅務合規知識。“合規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也會參加稅務部門定期組織的線下專題培訓,并借助‘涉稅合規輔導機制’,從發票管理、成本核算到財務報表編制各環節優化合規管理,發展根基更穩了。”劉炳表示,公司規范經營、穩健發展,擴大規模的同時向品牌化、數字化升級。
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負責人介紹,2024年稅務部門持續健全“稅企面對面”常態化交流機制,建立民營經營主體直聯點,全方位收集、高效率解決稅費訴求;持續開展“春雨潤苗”專項行動、“中小企業服務月”和“全國個體工商戶服務月”活動,累計組織開展宣傳輔導活動7萬余場次,惠及小微經營主體1039萬戶次,組織“走流程 聽建議”活動4000余場次,收集響應個體工商戶訴求3.8萬余條。
“稅企協同”防范化解涉稅風險
在企業發展路途中,單靠自身力量和被動防御很難全面防范化解涉稅風險,更需要與稅務部門聯防共治,將稅務合規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而共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廣東亞北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冷鏈倉庫內,工人們正將一批食用菌裝箱發往海外。這家近年來以多個“零的突破”助力當地農產品走向世界的民營企業,剛完成《稅收遵從合作協議》履約評估。“我們與稅務部門共同梳理從種植到出口的風險點,搭建‘業務—財務—稅務’聯動內控體系,將稅務合規深度嵌入經營全鏈條。”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亞北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秀芬打開電腦,銷售數據和出口退稅數據格外醒目,她建議更多企業用風險聯防的確定性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
在寧夏,從13年前的“小公寓”發展到現在國內對阿圖書出口的龍頭民營企業,全國人大代表張時榮帶領的智慧宮國際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業務遍布沙特、阿聯酋、埃及、卡塔爾等22個阿拉伯和8個中亞、東南亞等國家地區。“在企業最需要的時候,稅務部門開通了‘稅路通一帶一路’服務專窗,通過‘政策包+專家團’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制國別稅收指南,化解跨境投資中的重復征稅風險,使我們‘文化出海’的路越走越順暢。”張時榮介紹說。
不斷壯大的民營企業,已成為外貿發展的中堅力量。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24.33萬億元,同比增長8.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繼續提升至55.5%。
“信用賦能”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當納稅信用從義務履行憑證演變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信用資產”,企業發展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在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會議室,全國政協委員姚力軍正在和當地稅務部門進行交流研討。姚力軍委員介紹道,江豐電子用了8年時間實現盈利、12年成功上市。“依法納稅不僅有助于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為國家的公共事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還能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姚力軍強調,財務合規是企業穩健發展的基石,是企業長治久安的保障。規范的財務管理讓企業準確把握自身經營狀況,增強投資者與合作伙伴的信任,良好的納稅信用為融資、上市鋪平道路。
當信用“含金量”越來越高,更多企業開始主動將合規轉化為市場競爭力,不斷擦亮“納稅信用”這塊“金字招牌”。全國納稅信用年度評價結果顯示,2024年全國守信納稅人達4127萬戶,比2023年增加378萬戶,其中納稅信用最高等級A級納稅人數量近335萬戶,比2023年增加45.6萬戶,誠信納稅企業數量穩步增長。
信用價值的裂變效應在科技型民營企業更為顯著。在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全國政協委員嚴建文介紹,“公司近兩年來享受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優惠政策,以合規‘反哺’創新,合鍛智能自主研發的多項高端設備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大型鍛造、核電、汽車等多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嚴建文表示,稅務部門利用稅收大數據對企業合規情況進行風險掃描,幫助企業及時享受稅費優惠、糾正政策執行偏差、規范稅費申報,讓企業“誠”風而上,集中精力搞科研。
2024年,稅務部門借助征納互動服務,完善納稅信用提示提醒機制,及時提示納稅人糾正失信行為,共幫助1300萬戶納稅人實現納稅信用修復或升級。
合規之道,執則行遠。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民營企業需將合規內化為發展基因:中小企業需借力稅務部門“育苗扶壯”,規模企業要構建業財稅一體化風控體系,出海企業則須掌握國際稅收規則。當合規經營從“要我守規”轉向“我要規范”,當稅企共治從“單點突破”升級為“生態共建”,民營企業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財經報
電話:0592-5026880
地址:中國廈門環島東路1811號中航紫金廣場B棟17樓1703室
Copyright ? 2021 勢道(廈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